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【4篇】

发布时间:

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【4篇】》由精心整编,希望在【不识庐山真面目全诗】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。

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 1

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,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,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: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一个既有书本知识,又有实践经验的人,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。

《观书有感》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。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,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,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,联想到了“人的心智,也是由不断读书,不断汲取新的知识,才能更加开豁,更加敏锐”这一深刻的道理。

这两首都是哲理诗。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“三读”的方法。三读,即“会读”、“读懂”、“读通”。1、会读。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,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,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、读懂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初步感知诗意,然后小组交流,提出不懂的问题,统一在班级里 交流。3、读通。细细品味古诗,能读懂没一个词,每一句话。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,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。

“三读”的方法,由自由到统一,再到自由,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。这种学习方式,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,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。课堂上,我们尊重学生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,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,效果不错。

下面,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。

一、《观书有感》

师: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,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?

生: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。

师: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,而诗的题目是《观书有感》。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?这样看来古诗 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!其实不然,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,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。道理是什么呢?

生: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,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,敏锐。(机械地搬借了学辅书上的内容。教师请这位同学说慢些,板书写下这句话。)

师:你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呢?(学生一脸的茫然。)

师:听清老师的问题,用古诗中语句回答。人的心智更加开豁,敏锐,就是诗中的哪句话呢?

生:(片刻才有学生举手,但是不多。教师激励学生,以数人数的方法。既而请一名中等的学生回答。)就是诗中的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”

师:人的心智更加开豁,敏锐就是清澈的池塘。这个暗喻他找的很好。那么“不断读书,不断汲取新的知识”就是诗中的哪句话?

生:(一下子就有了许多的学生)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师:这个暗喻也找到了。你能仿造书上古诗这句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说说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吗?

生:人的心智怎样才能更加的开豁,敏锐呢?就需要不断地读书,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呀!

师:朱熹不愧是理学家、教育家!读书后产生的感受,通过这样的形象描述写出来了。懂了这个道理你兴奋吗?我们来读这个道理: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,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,敏锐。

师:诗中的哪句话点明这个道理的?

生读: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点评:《观书有感》通篇的暗喻,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,的确很难。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,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。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,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,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。

附:阅读材料

陆游(1125-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南宋山阴人。12岁即能诗文,一生著述丰富,有《剑南诗稿》、 《渭南文集》等数十种存世。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,尤以诗的成就为最。自言“六十年间万首诗”,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。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 和对敌人、卖国贼的仇恨,风格雄奇奔放,沉郁悲壮,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,在思想上、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,在生前即有“小李白”之称,不

朱熹,字元晦(1130~1200),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,哲学家,教育家。宋高宗建 炎四年(1130年)朱熹生于尤溪县。14岁时父病逝,寄居崇安五夫。19岁时,以建阳籍参加乡试、贡试。荣登进士榜。他一生为官九年,先后担任同安县主 簿、知江西南康军、湖南潭州知州、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、焕章阁待制、侍讲(皇帝的老师和顾问)、知福建漳州等职。庆元六年(1200年)十一月初九,逝 世于考亭,归葬于建阳唐石里(今黄坑镇)大林谷。他一生刚正不阿,无意仕途。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、创办书院、讲学传道,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。如果 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,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。他著的书被元、明、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;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 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;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。

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 2

中国是诗的国度,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。学习古代诗歌,既能丰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,给人以启迪,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,激发爱国主义热情。面对几千年的灿烂文化,如何将它利用好,并使之代代相传,是当今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。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诗歌讲授课呢?我认为诵读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。近日,范丽萍老师所上的一堂课──《古诗两首》,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。

一、初读古诗,感受诗韵

〖片段一〗

(课件出示第一首古诗《咏柳》,让学生读准字音,读通诗句。)指名读诗。

生1站起来清脆响亮地读了一遍。

师:你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口齿清楚,真不简单。(学生们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,看来大家都非常认同老师的评价。)

生2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读了一遍。

师:你也读得很美,老师爱听。

〖评析〗

文学是语言的艺术,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,感情最为丰富。而“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、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”(张厚感)。古人云“三分诗,七分读。”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“意”,品读好这三个“意”。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,读出语调、读出感情、读出韵味,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。

在初步感知诗歌的过程中,要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把握诗中的“意”。要读得字正腔圆,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。在读中初步感悟诗的意蕴,体味诗的意境。在让学生们自由读诗,读准字音,读通诗句以后,范老师又分别指名两位学生站起来读,通过恰当、精要的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,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,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。

二、品读古诗,体味诗意

〖片段二〗

师:昨天,范老师在备课的时候,越读越想读,越读越爱读,越读越觉得美。你们是不是也这

生各自读、圈、划。

师:来,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?一位学生站起来,正欲读时,

师:等等──吸口气──酝酿感情──把你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。

这位学生美美地读起了《咏柳》,读后其余学生的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。

师:你觉得哪里读得美?

生1:我觉得她把“妆”字读得很美。

师:为什么?

生1:“妆”就是梳妆、打扮的意思,一打扮后,柳树就更美了。

再请一位学生朗读《咏柳》。

师:她强调了什么,把什么读出来了?

生2:她把“绿丝绦”读得很美。像丝带一样,写出了柳条非常柔嫩。

师:自己再读读看,除了他说的美,还美在哪里?(课件出示柳树的图片,让学生欣赏美在哪里。)

生3:柳条在随风飘动,很美。

生4:柳树嫩绿一片,让人感觉清凉,舒服。

生5:在阳光下,柳叶亮亮的,像绿宝石一般。

生6:柳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,细长柔嫩,很美。

师:这张照片就是在小公园拍的,范老师越看越觉得美。你们体会得真好,能不能读得好呀?

学生们一起美美地读起了一、二两句。

〖评析〗

读诗,若要解得其中真意,就需仔细玩味,抓住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去体会,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,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,一个学习语言、积累语言的过程。这是读诗的关键,也是进入诗境、体会诗情的关键。例如《咏柳》前两句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用比喻的手法,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,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。范老师用自己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美美地品读诗句的强烈愿望。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、圈一圈、划一划,或者写写批语。学生在读后抓住“妆、绿丝绦”等词来体味古诗中的美,在读文的同时,又通过欣赏绿得鲜亮、绿得鲜活的柳树的图片,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。在学生交流体会之后,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读一、二两句,即能读得入情入境。因而对于词语的理解,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,让学生自己去感悟、体会词的妙处。教师只起引导作用,以读代讲,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。

三、诵读古诗,感悟诗情

〖片段三〗

在品读第一首古诗《咏柳》后,师满怀激qing地叙说:

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,我们来到小公园,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树,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吧!(播放课件,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,同时配上吟诵《咏柳》的音乐。)

学生们在音乐声中,欣赏着优美的画面,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《咏柳》。

〖评析〗

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炼,激qing洋溢,音韵谐和,具有音乐美的特点,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,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。郭沫若说:“宇宙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,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(可以说就是生命)在里面流淌”。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,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。诵读是一个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过程,更是一个积累资料的过程。诵读时要指导学生诵读的节奏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,引导学生发现柳树的美,感悟春风的美,继而领悟对春天的赞美。通过播放课件,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,配上吟诵《咏柳》的音乐,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。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,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吟诵,这也是学生自我揣摩、自我训练的过程。抓好了诗的节奏,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,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,从而得到美的享受。

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方能识器”。古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,诵读是学好古代诗歌的有效途径。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,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,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,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,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,在潜移默化中,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。

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 3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学会生字,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;

2、读懂诗句意思,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;

3、背诵古诗,默写《题西林壁》。

【教学时间】

2课时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第一课时

一、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

学习步骤:初读感知→理解诗题→理解诗句→品读悟意境→熟读成诵

二、按学习步骤学习《题西林壁》

1、初读感知,读通读正确:

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,读通读正确,然后抽读

2、了解作者,理解读题:

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,课上互相交流。

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。

3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:

补充:激趣导课。

世间尤物丰富多彩,美不貹收,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,如果细心观察,用心思考,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,认识万物的联系,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,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,思维两首诗,今天,我们一起来学习。

4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:

⑴ 分组合作学习,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,理解诗句时,既要借助注释,又要联系上下文,既要联系课文插图,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,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,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,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,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。

⑵ 全班交流:

在全班交流过程中,教师适时点拔、启发、小结等,并与朗读有机结合,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,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。

5、品读悟意境:

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:

作者浏览了庐山,不只是看,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用心思考,为什么同样是庐山,却有不同的面目呢?经过思考,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: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,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,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?

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,如果不能客观地、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,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。

三、品读诗名,读书读意

1、反复练习古诗。

2、指名朗读,读后评价。

3、学生齐读。

4、熟读成诵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复习第一首古诗

1、指名背诵读诗。

2、指名说诗句意思。

二、学习《游山西村》

1、初读感知。

2、了解作者,理解诗题:

⑴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,教师补充。

⑵ 根据注释理解诗题。

3、理解诗句大意,方法同学第一首古诗。

4、品读悟哲理。

5、熟读成诵。

教学反思

备课充足,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。在备课《游山西村》这首诗时,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、准确,仅“山重水复无疑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,有对美的诠释,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。

在上课时,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,我们班一向走神的彭一龙站起来就问: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是什么意思?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,“柳暗”柳是指什么?学生回答:“柳树”,“暗”呢?“就是柳树很多,很荫深。”“花明”,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,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,“鲜花一丛丛,颜色很鲜艳”。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?梁乐儒拿起书:“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,山一座又一座,水一条又一条,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,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,鲜花鲜艳,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。”我一听,骑驴,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,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,看插图。借助机会,我顺势让学生找找,“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?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山、水、柳树、花。”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:“只写了景物吗?有写心情的吗?”学生受到了挑战,悄悄地诵读了诗句,“有,疑字,诗人看到重重山,怀疑没有路了。”我激动地说:“好,读得真认真,再看看,还有吗?”另一个学生说:“老师还有,又字,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。”“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?”“惊奇”接近了,又高兴又惊奇,可以说“惊喜”,在我的引导下,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,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“情景交融”。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。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:“张老师,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,为什么放在后面写?是不是弄错了。”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,我故意说;“是啊,是诗人弄错了吧?同意吗?”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,有个同学说:“我不同意,诗人没有写错,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。”说得对啊,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,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,我这样一说学生,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《燕子专列》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。

教学《题西林壁》,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,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。因此,教学本诗时,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,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,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:“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,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、冷静地分析,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。”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,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,比如对一个同学,我们应该怎样看?只看到他的缺点呢,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?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,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。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,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,其他的人采访他,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,也可以互相采访,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。

通过这样的学习,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,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,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;二是开拓学生视野,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,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。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。

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,最后结束,我布置了一个作业,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。

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《古诗两首》片断赏析 4

教学目标 :

1、认读7个生字,会写9个生字

2、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

教学课时:两课时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 ;

1、认读2个生字,会写2个生字

2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

教学过程 :

一、导入  新课谈话

1、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

2、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

3、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?

4、小草长得如何?

5、你是如何拔出小草?

教师小结:小草很顽强,春天一到,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,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,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,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,题目是《草》。(教师板书课题)

二、教师范读小诗,学生认真听,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

三、学生自由读诗,画出生字,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

四、生字教学:

1、出示字卡认读:“枯荣“

2、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

五、学习古诗

1、自由读诗,教师画出节奏范读。

离离| 原上草,

一岁| 一枯荣。

野火| 烧不尽,

春风| 吹又生。

2、学生自由模仿读诗

3、教师指名读诗

4、小组合作,了解诗歌大意

5、以组汇报:

教师出示春草图,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,讲图意,理解前两句“离离| 原上草,一岁| 一枯荣。”

问: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、火烧,但到了春天,它们却又长出来了,这又说明了什么?(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、勇敢、生命力强等)

请大家齐读后两句

六、朗读全诗

七、试背全诗

八、指导书写

1、教师范写2、学生范写

九、拓展延伸

1、读书后古诗

2、积累白居易的古诗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标 :

1、认读5个生字,会写7个生字

2、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

教学过程 :

一、以图引文

1、幻灯出示图片,同学们: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,然后,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。(小男孩、黄蝶、花、小路)

2、大家来到这里,� (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)

3、让生齐读课题,理解题意。

二、自由读诗,扫除生字障碍

师语: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,他写了一首诗

1、圈出生字,小组交流识字方法

2、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,班内交流识字方法,筛出难字进行教学

3、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。

三、学习古诗

1、出示全诗画出节奏

宿新市徐公店

唐杨万里

篱落|疏疏| 一径| 深,

树头| 花落| 未| 成阴。

儿童| 急走| 追|黄蝶,

飞入| 菜花| 无处| 寻。

2、教师范读古诗

3、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,找出不理解的诗句

4、班内交流学习情况,(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)

四、指导朗读

1、师语:这么美的春天,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?

2、录音范读,学生模仿朗读

五、背诵古诗

六、指导书写

七、布置作业 :

1、背会古诗,2、积累古诗

八、板书设计 :

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

草 宿新市徐公店

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